1988年,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黄旭华,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,顺道回了趟家,看望自己
1988年,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黄旭华,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,顺道回了趟家,看望自己的母亲,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,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,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。黄旭华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的转折。1926年,生于广东汕尾医学世家的他,少年时见日军舰艇于沿海肆意横行,决然舍弃行医理想,报考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。他在招生报名单上郑重写下“粤海丰田墘”的家乡地址时,内心想的是“日本人想轰炸就轰炸,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!吾欲钻研造船之术,凭科学挽救国家!”。1958年,一纸“立即进京”的调令,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。新婚不久的他以为只是短期出差,没想到踏入的是中国核潜艇研制的绝密工程。组织明确告知:“必须隐姓埋名,一辈子不能回家,你能做到吗?”他攥紧拳头回答:“为了祖国,我愿意!此一诺,竟换来三十年的人间蒸发。研制核潜艇的艰辛远超想象。在荒凉试验基地,他和团队连一张完整图纸都没有,靠拆解外国潜艇玩具模型、用算盘计算上万组数据、甚至严格称量每根管线的重量。最痛彻心扉的是父亲病逝的消息传来时,他正攻关关键技术节点,只能面朝家乡磕头至额破血流,却无法送终。母亲寄来的家书堆满了抽屉,他却不敢回信解释,只得任由邻里斥责其“忘恩负义”。直至1987年,一篇名为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》的杂志文章隐晦提及核潜艇总设计师之妻为“李世英”,黄母方才幡然醒悟——那被骂了三十年的“逆子”,竟是卫国戍边的英雄。当1988年母子重逢的泪水未干,黄旭华的人生又迎来新高潮。他将国家所颁奖金全数捐出支持科研,晚年仍坚持工作,笑称妻子吐槽自己是“客家人”——“到家里只是做客”。2025年2月,99岁的黄旭华在武汉逝世。四个月后,他的骨灰在党旗的覆盖下归返汕尾,葬于抗日英烈陵园之畔。墓碑后方镌刻着他毕生的信念:“此生献于祖国,此生付与核潜艇,此生了无憾悔。””而半小时车程外,长眠着他思念一生的母亲。这对曾被时代分隔的母子,终于在故乡的土壤中永恒相伴。回望黄旭华的选择,表面是“忠孝难两全”的古典命题,实则揭示更深层的精神逻辑。他将对父母的小孝升华为对国家的大忠,用大国重器庇佑千万家庭,恰是对“孝道”最恢弘的践行。如今红海湾的三角梅年复一年盛开,墓碑前常有人放下一束白菊。年轻工程师在深潜器里攻克技术难关,学生坐在“旭华创新班”抬头看黑板——这些或许才是他真正的归途:不是落叶归根的句点,而是化作灯塔,照着这个他深爱的国与海,继续前行。素材来源:湖北日报湖北日报官方账号2025-02-0814:01